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實質
堅守信念是大別山精神的靈魂
“堅守信念”是大別山區(qū)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,憑借堅定的信仰,在白色恐怖和極其困難的環(huán)境條件下堅守大別山,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對黨忠誠、威武不屈、堅忍不拔的精神,是“大別山精神”的靈魂。
1927年11月,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黃麻起義爆發(fā),革命的紅旗第一次插上了古老的黃安城頭,黃麻地區(qū)的窮苦農民幾千年來第一次擁有了屬于自己的紅色政權。但是由于敵人的瘋狂反撲,解放21天的黃安縣城失守,新縣箭廠河一帶遭到敵軍和清鄉(xiāng)團的殘酷鎮(zhèn)壓。敵人把一塊不足30平米的稻田當作刑場,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,先后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300多人。在這些悲慘犧牲的人群中,年紀最大的是黃泥塝灣75歲的普通百姓高厚建,最小的是四角曹門村16歲的赤衛(wèi)隊員吳狗娃。30平米,300多人,也就是說這里的每一平米,至少倒下烈士十多人,隨地抓起一把泥土,都能攥出血來!從此,人們把這塊被鮮血浸透的稻田稱為“紅田”。
從1921年到1949年,28年間,大別山先后有兩百萬人參軍參戰(zhàn),有近百萬人英勇獻身,留下姓名的烈士只有130351人。他們?yōu)槭裁茨茉跀橙说臉尶诤屯赖吨拢绱舜罅x凜然、視死如歸?我想,就是因為他們有著對革命道路的堅定信念和永跟黨走的決心。
胸懷全局是大別山精神的核心
“胸懷全局”是指在革命緊要關頭,為了革命需要和全局利益,大別山區(qū)的軍民從全局出發(fā),用自己的犧牲為全局的勝利創(chuàng)造條件,凝結的是大別山軍民顧全大局、甘于奉獻的精神,是“大別山精神”的核心。
1947年,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決定劉鄧大軍進軍大別山,將戰(zhàn)爭引向國民黨統(tǒng)治區(qū),以破解國民黨對我山東解放區(qū)和陜北解放區(qū)的重點進攻。現(xiàn)實情況卻是劉鄧大軍所在的魯西南,距大別山千里之遙,路上又有汝河、淮河等河流阻隔,以及數(shù)倍于我的國民黨軍隊圍堵,在這種情況下讓一支大軍孤軍深入到國統(tǒng)區(qū),沒有后方,沒有補給,艱難危險可想而知。中央電告劉鄧:“現(xiàn)陜北情況甚為困難,如陳謝及劉鄧不能以自己有效行動,協(xié)助陜北打開局面,致陜北不能支持?!眲⒉小⑧囆∑綑嗪馊郑瑳Q定立即南下。鄧小平在出發(fā)前表示:“要從戰(zhàn)爭全局看問題,打仗不能光吃肉,還要有人啃骨頭,只要我們提前南下,換來全局的勝利,吃再多的苦,也是值得的?!眲⑧嚧筌娗Ю镘S進大別山的壯舉,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(zhàn)略反攻的序幕,成為解放戰(zhàn)爭的重要轉折點。
一腔熱血勤珍重,灑去猶能化碧濤。大別山軍民以高度的責任自覺,無限寬廣的胸襟,深刻詮釋了顧全大局、勇于擔當?shù)某绺呔瘛?/span>

團結奮進是大別山精神的風格
紅軍打勝仗,人民是靠山。大別山區(qū)的黨組織和人民軍隊從誕生之日起,就同人民群眾同甘苦、共命運。在血與火的洗禮中,黨政軍民萬眾一心、協(xié)同奮進,構筑起黨領導中國革命戰(zhàn)爭的銅墻鐵壁。
黃安戰(zhàn)役歷時43天,數(shù)萬群眾組成的擔架隊、運輸隊、救護隊、送飯隊、洗衣隊,不分晝夜地為紅軍進行戰(zhàn)地服務,各地捐贈的糧食、衣服和慰問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戰(zhàn)場上。當時流行的一首歌謠“小小黃安,人人好漢;銅鑼一響,四十八萬;男將打仗,女將送飯”生動地再現(xiàn)了這種軍民齊上陣的情景。紅25軍長征后,皖西北道委書記高敬亭領導重建了紅28軍,繼續(xù)擔負起堅守大別山的重任。當時,主力紅軍加上傷病員、便衣隊總共不過3500人,被敵人分散圍困在各小塊根據(jù)地里。在如此艱難的形勢下,老百姓寧愿自己餓著肚子、打著赤腳,也要將最后一粒米做軍糧、最后一尺布縫軍裝。正是群眾的無私支援和軍民團結,紅28軍才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,堅持了敵后三年游擊戰(zhàn)爭。在長期艱苦的斗爭中,黨和軍隊始終充分依靠群眾、緊密團結群眾,大別山人民始終堅信黨的領導、堅定信念跟黨走。黨和人民血肉相連,生死相依,革命的紅旗才能始終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。

勇當前鋒是大別山精神的可貴品質
在中國革命的重要關頭,大別山革命軍民始終牢記使命,敢為人先,敢打敢拼,勇當先鋒。
1934年11月16日深夜,在羅山縣何家沖的大銀杏樹下,紅25軍政委吳煥先宣讀了《長征出發(fā)宣言》。之后,紅25軍全體將士冒著寒風冷雨,踏上西征北上的征程。長征中,紅25軍勇作開路先鋒,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孤軍北上,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,歷經無數(shù)次惡戰(zhàn)血戰(zhàn),終于在1935年9月率先到達陜北,為黨中央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建立在陜北立下了特殊的功勛。毛主席稱贊紅25軍為”中央紅軍之向導“。先鋒固然光榮,卻意味著更大的犧牲。在庾家河戰(zhàn)斗遺址,一座座紅軍烈士墓孤獨地坐落在山崗上,人跡罕至,安靜得就像從沒有人記得過一樣。他們都曾經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,但在十來歲的年紀,風華正茂的時候,年輕的生命就戛然而止,永遠長眠在異鄉(xiāng)的土地上,大別山成了他們再也回不去的故鄉(xiāng)。
這種勇當前鋒的精神在很多大別山革命先輩的身上都體現(xiàn)的淋漓盡致,正是有了勇當前鋒的精神,才有了大別山如火如荼的革命斗爭,才走出了一支支彪悍善戰(zhàn)的革命隊伍。